“稳定币并非投资或投机工具,其匿名和便于跨境使用的特性则带来了管控风险特别是反洗钱方面的挑战。”正因如此,“香港目前更看重的是合规模型和风险可控,而不是牌照数量”
“稳定币并非发财及炒作的工具或手段。希望市场回归中国香港推出稳定币的初心,即利用此金融工具帮助实体经济、提升资金流转效率。”
在接连公布了一系列与稳定币等数字资产发展的利好政策后,随着市场热情持续猛涨,中国香港特区的多个相关监管部门,近期则频频表露上述观点,主旨为强调稳定币的发行与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入场门槛高且涉及多个层面制度建设或衔接,因此需审慎推进。
简言之,中国香港希望将稳定币的发行与监管全面对标“传统金融级别”的合规框架。
所谓“稳定币”(stablecoins),其是一种旨在与某些资产(通常是货币)维持相对稳定价值的数字资产。作为支付工具等在相关场景中使用的稳定币,亦被认为是链接传统金融与数字资产的一种界面或连接机制。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由于各方预期稳定币将被更广泛地使用,如何妥善地管控与这一过程相伴而生的各种内在和外溢风险,正逐渐成为国际监管的焦点。在今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李波对此则表示,稳定币有可能成为非常高效的支付手段和价值储存手段,但前提是使用适度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监管。
包括香港金融管理局(下称“金管局”)在内的香港多个相关机构,近年来一直在积极参与国际监管组织的工作,其中包括金融稳定理事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FSB)在2023年发布的《全球加密资产活动监管框架》。该框架就如何监管稳定币提供了一套指导性的国际准则,中国香港相关监管制度的“底层逻辑”,被认为在较大程度上以此为蓝本。
在此基础上,作为全球范围内准备率先放行法定稳定币的地区之一,中国香港的相关制度准备及放行节奏拿捏,则被认为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结合有关当地各监管部门近日透露出的一系列观点与态度,以下几点或许值得关注:
首先,在入场门槛方面,法定稳定币在中国香港特区合法落地初期“并非百花齐放”。
今年5月,香港立法会通过《稳定币条例》(下称《条例》),为香港引入锚定法定货币的稳定币发行人发牌制度。按照落地步骤,该条例即将于8月1日生效,届时香港金管局将开始接受牌照申请。这也标志着全球首个针对法币稳定币的全面监管框架落地。
“稳定币作为连接传统金融与Web3生态的关键工具,其潜力巨大,但也伴随着潜在系统性风险。《条例》出台正是为了在维护金融稳定和消费者权益前提下,为创新提供一个清晰、可预期的制度环境。”执业范围涵盖数字资产及金融监管的金杜律师事务所香港办公室合伙人兼香港大学法学院讲师费思对《财经》解析称,“稳定币监管的核心就是‘稳’。通过明确的发牌制度、严格的合规要求和全面的审慎监管,为市场注入信任与透明度。这种制度信任,正是中国香港数字资产生态能够吸引全球资本、服务全球用户的重要保障。”
6月23日,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则在谈及稳定币的稳妥及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篇文章中明确提及,稳定币并非投资或投机的工具,而是运用区块链技术的支付工具之一,并没有升值空间。此外,稳定币的匿名和便于跨境使用的特性,也带来了管控风险特别是反洗钱方面的挑战。
在市场高度关注的牌照数量方面,余伟文亦明确指出,“考虑到稳定币是相对新兴的产物、发行业务所涉及的风险、对用户的保障,以及市场的承载力和长远发展,发牌设有相当高的门槛,我们预期在初阶段充其量只会批出数个牌照。”
这一对于数字的预测,被认为是对当地舆论及一系列机构对发牌的热切讨论进行“预期管理”。事实上,香港金管局从2024年初推出“稳定币发行人沙盒”,但进入该沙盒并非申请稳定币发行人牌照的先决条件,沙盒参与机构并不代表必然会获得牌照。